商洛作家贾平凹的《废都》为什么这么火,经久不衰?
火?80年代“手抄本”也都曾非常火,《废都》的“火”与此类似。🔥🔥
我个人认为:
贾平凹先生是“大家”毋庸置疑。他的散文小品、游记、中短篇小说……特别是早期的短篇***和“商州系列”,清新隽永或深沉练达、有血有肉、脍炙人口的实在不胜枚举。但《废都》在贾平凹先生所有长篇的作品中……几乎是最差的,没有之一!
绝不仅是因为《废都》里面的“此处省略……字”等等“隐晦”的东西太多(当然这也是“废都”能大卖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盗版“风靡”),而是因为全书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传世”或“警世”的“内容”,既谈不上什么时代的“真相”“记录”,也没有作者的“发现”、“思索”、反思或批判,至于文学技巧……存而不论。即使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充其量也就能算是一个……东拼西凑的“段子”集,或一个……颇为时髦地迎合大众“口味”的噱头。 ——这个“玩意”可以卖钱,但不能代表贾先生的真实“实力”,也难以成为他的“代表作”。就像莫言***可以传世并称得上“代表作”的只会是《红高粱家族》,而绝不会是获诺奖的《蛙》。
不要迷信某些***们的“解读”(我丝毫没有不恭之意),我们由衷敬重他们的学养,但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全盘“迎合”他们的每一个具体“观点”。
而且我还认为,贾先生长篇作品(仅只长篇)的“厚重”和“质量”都比不上他诸多脍炙人口的中短篇作品,我甚至认为他把握“鸿篇巨制”的能力和情怀也许还尚需积淀,他所有的长篇作品还都达不到类似***实先生《白鹿原》(等作品)那般史诗级的高度,包括他稍好一些的美孚奖作品《浮躁》。
我从80年代中期刚刚十二三岁起,就因喜欢而一直“追逐”贾先生的所有作品,而且是翻来覆去地“学而时习之”,直到《废都》……所以这不是严肃的“文学评论”,只是一个普通读者浅薄的个人见解。
不要轻易相信“专家们”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的“深度”解读!在我看来,那其实是在“过度”吹嘘,其中大部分都是……互相捧臭脚,而已!贾先生自己也千万别……自欺欺人,那很有辱大家风范!😜
任何需要“深度解读”才能挖掘出“意义”的文艺作品都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好东西,也未必就是作者的“本意”。当然,学术著作……例外。
何况,作者还活着!(此处省略一万字……)
路过,也来说说贾平凹和他的《废都》。
题主问:废都为什么这么火,火得经久不衰?我的答案是:写得好呗!
实事求是地说,《废都》一部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难得一见、不可多见、或许再也不见的一本好书。《废都》这部书的价值不在现在,在百十年后;百十年后,《废都》这本书,会成为研究二十世纪末期都市知识分子生态的教科书。
《废都》以西京为背景,描写了庄之蝶等知识分子群体在生活中渐次秃废的一种常态,看上去全是家长里短、邻里琐事、朋友之间的矛盾之争和男女间的交往,其实写的相当深刻。《废都》不废,废的是人。城市永远都会在那里摆着,废不了;废了的是城市中生活的那群人。
有人说《废都》***,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废都》不***,而是***。***和***是两个概念。苏轼和佛印对话,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轼说我看你像一堆粪。苏轼自以为占了便宜,回家后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说:心里有佛的人看到的就是佛;心里有粪的人看到的只能是粪。***是一种社会的生态,是极世俗的生活生态;***是一种渲染,是对感官的***。所以,***和***不是***事。
《废都》的语言相当精妙。应该说,语言的使用是贾平凹最胜人之处;在语言的使用上,当今国内文学大家里面,只有贾平凹和余秋雨的造诣最深。
《废都》这本书,借鉴了《***》和《姑妄言》的写作手法及风格,尤其是《姑妄言》的影子犹深。贾平凹的《废都》并不是为了写***而去写男女之事的;贾平凹的《废都》是为了写***而去写男女之事的,从创作态度上是两码事。
能长久存在下来的才是精华的东西。不是精华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流失。判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就在于看这部文学作品能否长久地存在下去并影响人。有了这样的标准,对我们评判一个作家及作品就有了非常可观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