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什么是高雅艺术?
高雅艺术,只在一高字,高者自然雅。
雅则不一定是高,如果是别人玩烂了的东西,就完全不是雅。雅是俗糜烂之前的样子。
除非,有更多的人比你还俗,那么你稍微雅一些,也算是雅,但终究不是真的雅。
所以高雅艺术分两种,相对高雅和绝对高雅。一种看别人很俗,人口数量还挺多,于是往俗上面去贴,然后又不想承认自己是俗的,于是适当的雅一下,这叫做相对高雅。错五十步就可以笑百步,至少可以笑一半的人,在素质平均线之上,没有拉文明的后腿,又有一种俗的***。尤其是很多人走到了二十步笑一百步的水平,80%的人比自己低俗,他已经满足了,然后发明一种叫做狭隘的中庸之类的东西,并且把这种思想卖给50步的人,步步生利。
二十步再往上走,比较的困难,但也有不少的人走到了5%甚至更高,此后,这个阶段的人要再有进步,就很难了。然后也会发明一种相对广义的中庸,即:一切量力而为顺其自然。
高雅与否,取决于你认为可以笑阿里巴巴的人有多少,优越感是否既富余,又不会太累。我个人认为五步以上,就算绝对高雅了
一百步到五步,各凭态度,无论一百步还是九十步,只要态度差一点点,俗就显眼无比。
此后的阶段,则各凭实力。并不是有态度,你就能做到更高雅。一般来说,此后的阶段就是不断升级的过程,不断的把不同的雅融合到一块儿,谁融合得多,谁就更高雅一些。这里挺像练武功的,一旦放弃就散功,或者走火入魔。所以性格里喜欢挑战的人天然高雅。
我们祖宗从来没有亏欠我们,从流传下来的汉字里,已经含有对我们饱满的期待。
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艺术都是高雅”的,因为艺术是在表现美,但是别忘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是什么都有的,“酸甜苦辣咸”中哪个可以用高雅来形容呢?凡事不要太绝对,对艺术的评价也应该客观一点,艺术是反映现实意义价值,所以不要不加思索就说“艺术都是高雅的”,
所谓的“高雅”就是高尚雅致的意思,艺术的高雅表现在给人带来舒适感,比如动人心弦的音乐、让人身临其境的画境,曼妙平稳的舞蹈,简单的说“从听觉或视觉上不会造成过大的情绪波动的艺术才是高雅的艺术”,“悦感、意境感”便是如此,
艺术的种类繁多,这就不用多说明了,艺术的风格多样,这就得好好解释了,因为不一样的艺术风格,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都知道“艺术的价值由人们的审美态度所决定”,同样如此,艺术的高雅取决于人们的心灵感受,
就以绘画艺术来举例说明吧,国画都是高雅的,这毋庸置疑,然而西方油画的画派是最多的,谁敢说西方油画就一定就是高雅艺术呢?油画的各种流派代表着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风格给人带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奇形怪状”的野兽派风格,高雅吗?艺术***达利的作品,高雅吗?
所有的抽象艺术,人们连视觉欣赏都很有困难了,又哪来的高雅感受,即使是“形美神韵”的人体油画都还存在“高雅与低俗”的争议,更何况是“形象不明”的抽象艺术,所谓的高雅艺术,必顺满足“形美神韵”这个条件,当然了,高雅只是艺术其中的一个属性,艺术也有狂野的属性啊,
艺术的高雅与通俗,要放在不同的欣赏人群去考量。
在不懂音乐的人看来,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场盛大的新年音乐会,远远不及看一个逗笑打趣的***小品。但从没有人把小品***类节目划入高雅艺术的范畴,这也是客观事实。称得上高雅的艺术,一定会有最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这样的艺术作品也会在时间和空间里,犹如璀璨夺目的明珠。高雅与通俗,就像拿郎朗的钢琴演奏和赵本山的小品来对比一样。
当然,没有什么会是绝对的。在文化艺术的欣赏中,受众不同,体会不同,这很正常。正是因为百花齐放,才会有文艺的繁荣兴旺。
谢邀请!
什么是艺术呢?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高雅又是什么呢?高是品位等级至上的,雅是高尚不粗俗而又合乎规范的。高雅就是合乎某种规范高尚不粗俗。
高雅艺术是反映现实有典型性的意识形态高尚而合乎规范的艺术。意识形态是指社会公认并可以教育启迪大众的先进的思想观念。
例如文学艺术,作家写的小说,诗词,散文等作品,从语言文字的精美看很精高,但内容却是反映******滥爱的低俗下流***。这种作品也是艺术,但不是高雅艺术,因为它不符合社会认可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对大众没有先进思想观念及道德的诱导性。
又如戏剧,为了寻求高票房收入和笑声,在形式上演员的语言幽默风趣,形象也稀奇可笑,这也是一种舞台艺术,但在内容上却是丑化残疾人,歪曲农村干部的形象这就不合乎歌颂先进思想宏扬正气的社会规范,就不叫高雅艺术。因为低俗而没达到高尚的品位。
我认为艺术是雅俗共赏的,就像人生而平等一样,没有三六九等。
小学的时候,美术课本上有一幅蒙德里安的《红黄蓝》,那时候觉得这是什么画?几个乱七八糟的颜色块也是画,我不明白,随手翻过去看用高粱杆做小房子了。后来学习色彩构成,又知道了红蓝椅,才知道不同的色彩和线条的分割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韵律和感觉,
初中的时候知道有个有名的画家叫梵高,画了几个像儿童画的向日葵就厉害喽~后来看完了厚厚一本梵高的传记,感觉向日葵的每一个笔触里都充满了生命,仿佛感受到阿尔勒的太阳金灿灿有点晃眼睁不开。
高中的时候看12年的春晚,杨丽萍的雀之恋,薄薄的一层纱衣紧紧的贴在身上,还拿手一只啄男生的胸口,只觉得好羞羞啊。现在再看,就想把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照片都保存下来,美。
高中刚接触美术人体时,内心是非常抗拒的,这些歪国仁好变态啊,净画些光***的。现在呢,我喜欢看丰腴柔美的女人体,也喜欢充满力量感的男人体。这些美好的肉体无论男女,都该被欣赏。
民俗艺术俗吗?人们总觉得琢磨不透的东西,贵的,少的是好的,我觉得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美的,是高雅的。
为什么现在德云社很多演员被观众刨活,但看郭德纲表演就很少有这种现象呢?
这个问题要怪就得怪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因为很多德云社相声演员的包袱和笑料,它的原本出处就来自于互联网。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很多台下观众其实有可能早就先与演员们看到过这些东西,那在观看节目中出现“刨活”现象就避免不了了。
“刨活”在过去来说其实是一种对演员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它严重干扰了其他观众的观看体验,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台上演员的表演情绪和节奏。如今在这个全民***的大氛围下,适当的“刨活”则可以被看做是台下观众与台上演员互动的一种表现,它会起到活跃现场气氛、增加演员与观众的情感融合的作用。
至于题主问的,为什么看郭德纲的表演时这种“刨活”现象就很少,小编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郭德纲对旧包袱的再加工和后面的出人意料的反转能力,使得观众找不到“刨活”的点。因为你听见过这个包袱的前半部分,你永远不知到老郭嘴里的后半部分是啥样的,那么你的“刨活”不但无趣,而且又极易让自己尴尬。这对于来听相声找乐的你来说是违背初衷的。
二、郭德纲***级的舞台魅力,让观众忘情的投入欣赏,根本就不想用“刨活”来破坏节目的整体性和完美感。大家想没想过,如果没有郭德纲,“德云社”会是什么样子,你花那么多的真金白银走进剧场,为的不就是听郭德纲的相声吗?作为“钢丝”的你,会去做破坏心中[_a***_]现场表演的节奏和情绪的事儿吗,答案肯定是不会啦。
小编也十分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特别是“我要……”系列和“你要……”系列,那都是老郭成名前的厚积薄发之作。小编觉得,出于对老郭及“德云社”其他演员的爱护,在观看现场的时候,尽量还是安静欣赏为好,不要或者少做“刨活”的事。如此,演员会从心底感激您对一个吃开口饭艺人起码的尊重,也会更有动力去创作出更具原创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