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源于民俗风情。倘若简单划归所谓“精华、糟粕”、所谓“高雅、低俗”、所谓“正、负能量”,不仅外行,也很官僚。讨论传承,不可回避舆论导向。譬如“先进文化”、“高雅艺术”等等说法,多少有点倚重形式轻忽内容倾向。京剧、相声、曲艺,直接向市井小民讨生活,皆由天桥地摊儿挣扎出来,与享受西方宫廷待遇的芭蕾、交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姜昆一门心思批三俗,无非指望混个“高雅”“正能量”,终极目的“宫廷化”罢了。当下讨论传承,只能咬紧牙关走市场,自生则生,自灭则灭。德云社风生水起甚好,只须遵纪守法,姜昆又奈之何?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通过政策促进全社会形成学习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社会氛围。现阶段国家提出的“文化自信”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应进一步加强物质和精神措施号召鼓励大多数老百姓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我爱文化我自信”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潮流和时尚。
第二,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学者、教授应该积极的走上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再解释,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与当下时代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的精神穿着现代文化的外衣,走进每一个民众的心中。
要知道我们不是没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精神一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中、生活方式中,深谙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和教授应该指出来这些,并促进新时代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融合。
第三,恢复一些传统节日、风俗和习俗,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增设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比如现在执行的清明节国家法定***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促进祭祀文化的发展,使我们这个民族形成人人不忘祖先,中华民族就不会忘本。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增设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比如加强软笔书法课的学习,从根子上能够为孩子的艺术素质打下基础。比如增设读经课,将传统的经书改编为现代气息的文化读本,使孩子们从小接触中国最经典的文化,有助于孩子的修身养性和远大志向的形成等。
这是一个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三句话作为回答 :
首先,要搞懂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而且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伟大价值,并要有所创新。如果连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实际价值都搞不懂,不明白,传播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恐怕就很难了。
其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要联系实际,要接地气,有底气,要与百姓生活密切联系,要突出文化的实用性。如果只做空洞的说教,整天就是大道理,圣贤语录,空话连篇,空洞乏味,教条主义,老百姓听不懂,恐怕就失去了市场价值,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三,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文化是灵魂,文化是第一生产力,是伟大生产力,文化是经济财富***。文化如果只是文化,说说而已,那就不是真正的文化,甚至是***文化伪文化。文化的力量,体现于各个方面,惟有文化,才能永立于不败之地,才会千古流芳,创造辉煌,更要创造经济发展的时代奇迹。
做到了以上三点,文化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会发扬光大,光芒万丈。文化的使命,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传承传承再传承,弘扬弘扬再弘扬,创新创新再创新,直到创造奇迹。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文化***经济新时代。
在回答作者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进行了一个思考,难道所有的传统文化真的必须要传承下去吗?
诚然,如今我们国家甚至世界都在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为的就是不让人类文明的火种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断裂。但是我们不可置疑的是,一些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无法适应现代的潮流,它对如今社会发展的作用或起到的功能很小,它注定在历史的轨迹中是要被销声匿迹,或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获得新生。
而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让这种传统文化消失地更加缓慢一些罢了。
就拿我曾经实地考察过的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举例。
木板年画简单理解,其实就是古代人在过年过节之时,在门上粘贴的门神画。而我们所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是手艺人雕刻木板年画的技术,年画特制的颜料以及印刷木板年画的工艺。但是如今,由于城镇化建设,人们很少再像以前一样在院门、两扇门上粘贴门神画。即便是有人保留着这样的传统,粘贴的也更多是工业印刷的门神画,而手艺人制作的木板年画更多的是被当做了艺术品、工艺品、纪念品。
在现代人的心目中,粘贴年画更为重要的是那画上的“神”,有多少人在意年画被制作出来之前的工艺,更何况工业制作出的年画不仅色彩鲜艳不褪色、而且产量高,便于运输,质量好。
在***访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鹤林先生之后,我参照老先生的意见得出以下几种保护传统木板年画的办法,或对于其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借鉴意义。
目前传统文化无法传承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市场对这类手艺人的需求不多。而在这种情况下,去大量吸引传承人学习传统文化显然是不现实的。倒不如培养一定数量的传承人,国家给予一定的帮助,对国家财政资金方面也是有较少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