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武术中的的虚步、弓步、马步、仆步、歇步在实战格斗中用不上?
为什么传统武术中的的虚步、弓步、马步、仆步、歇步在实战格斗中用不上?
感谢邀请,您所问的问题只问对了一部分,这些都是在传统武术中的基本步型,仅仅是入门的基础,要想能在格斗中实用,还需要配合步法、手法练习才行。
基本步型在入门时是为了打基础,扎根基以及体会各种劲力的,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的训练,直接上来练习各种步法训练,也不纯正,而且劲力都是飘着的,也没有跟人动手的能力。
马步的作用,就是在入门的时候双腿均衡的发展,而且能够扎根基,这个阶段的训练简单而又枯燥,很多爱好者不理解,为啥不省略了这个步骤?在技击格斗的时候也用不上马步,这个想法的人占大多数。这个训练过程不可缺少,因为这个训练在初级阶段能快速的增长腿力,而且能使人练成周身一家的整体劲力,为将来的步法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有一位学生,他的外公家祖上就是少林寺打山门出来的***,他们家的训练就是入门先站三年马步桩,而且有专门站桩用的架子来固定初学者的站桩姿势不跑偏,这样子训练三年出来的***,一般人推不动,拉不动,稍加***,就能发出来很强大的爆发力。
虚步是初学者在马步桩的基础上的进阶,也可以用做桩法训练,目的是训练习练者单脚的扎根稳定性,以及虚脚的踩、踏、碾、勾、踢、搓等技巧的训练,这些技巧经过步法、手法的配合,在格斗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仆步和歇步是练习伏身躲闪的技术,这个也得配合将来的步伐和手法训练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因为这些步法有些是练功用的,有些是在战阵中布阵用的。比如马步,是为了骑马时身体稳固能够解放双手;而弓步是长枪兵在盾牌兵后顶着长枪用的。
看过《一代宗师》吧?其中有一段话说,形意拳是枪;八卦掌是双刀。清朝严格控制***持有武器,所以以前很多战场上的器械训练都只能空手来练,结果就以讹传讹,成了后来的套路。
不是这些步型用不上,而是你静态地看待这个问题了。
传统武术中的虚步、马步等各种步型,是套路演练中的动作定势,是几个连续的一组动作完成后短时的静态造型。人们讲的套路中的虚步马步等时,往往是只关注了那一瞬间的静止造型而忽视了此前的连续变化。
在实战中,击打动作通常是一连串的和变化的,谁也不会傻乎乎的用训练中的标准造型来摆个架子。那样的话,纯粹就是挨打(拍电影是例外)。看不到标准的步型,并不代表虚步等没有用。脚下的勾踢、半扫,其实就是虚步的运用;转身大背摔(背口袋式),其下肢动作就是歇步,只是架子高而已,踩对方胫骨或脚面也是歇步的运用(形意拳中这个动作最常见);左手接对方右手,然后上右步、用手掐对方脖子加右腿后扫绊摔(武警常用动作),本质上就是弓步运用。
传统武术中的步型是有用的,但与拳击等现代搏击相比,传统武术明显的不足是步伐的移动。步伐与步型,不是一个概念。这方面就不多说了。
这个其实是对传统武术的误解!古人练武是以力量第一,所以讲站桩,各种步法也低,武术套路本身就是练习技击实战前的基本功,动作难度越大对身体的要求越高,人的潜能激发出来的越强,力量、速度、敏捷性越好,俗话说活学活用,真正传统武术的虚步是实用的,虚步不是蹲的那么低,也不是前脚只是脚尖点地,而是重心在后脚,前脚掌落地只是虚的不用劲而已,所以叫虚步,现在的格斗抱架很多就用的高虚步、弓步,而在进身打拳时虚步、弓步、半马步、马步就是来回转换,根据当时交手的情况而变化!
传统武术中的的虚步、弓步、马步、仆步、歇步是作为健身演练的功夫,不是用来实战的。
中国武术有很多种形式,总概括有套路、格斗、***三种。格斗就是实战,展现的形示有推手,散打;***有,铁沙掌,铁腿功,等等,;套路是以健身,演练为主,是把攻防动作串连一起加入艺术化动作形成一种审美的运动,不追求真实的格斗。套路的形成有其深层的传统文化背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等历史记载,都说明中国武术很早就形成了艺术化的套路形式,这是军用武术向民用武术的转化,也是民用武术向健身武术的发展轨迹。在许多传统武术中,套路的演练,是练习身体的协调,个人感悟体验格斗的动作,之后再进行双人搭手对练,最后过度到实战。
新中国另成立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双向发展中,各自走不向不同的轨迹,传统武术,仍然自由发展,不受规则限定,不否认也不承认他的对错,前人的留下武技,自有他的理论体系。而竞技武术则不同,要进行体育的竞技比赛,就必然有规则,公平、公正,有艺术欣赏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最早的武术套路就借鉴了体操的规则,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散打与套路是结合,还是分离”的问题,.最终套路定位演练攻防艺术化的形式,这就使武术套路彻底放弃了实战,按体育打分类项目发展,有段落,有定势,有平衡,有节奏等等,而这时候,虚步、弓步、马步、仆步、歇步就在规则里明确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就是一种夸大的演练形式。
尤其是中国高等武术学院的建立,许多学术专家,把中国武术套路更深层次的引导向传统审美靠拢,比如有人就说了,套路和书法的审美捆绑, 视频加载中...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他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