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封爵分公侯伯子男,而西方也是这五个级别,这是纯粹的巧合吗?
当然不是什么“巧合”,完全是“人为”的。
大家想想看,西周在什么时期,那可是公元前几百年也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事儿;而西方“成型”的封建爵位是十三十四世纪的事儿;二者相差了至少一千多年!
以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或者说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来看,明朝时期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不会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而中国人对西方国家历史的了解也不会早于利玛窦来华的时期;
换句话说,西方的“贵族5等级制”完全是后来中国学者在翻译时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将西方贵族的头衔与西周贵族的头衔“对号入座”,以便中国读者“按图索骥”——
其实,彼“公爵”非此“公爵”,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以英国贵族爵位(peerages)为例;公爵(Duke)、侯爵(Marquis或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5个等级。
现在看,这五个单词都是英文;其实真正属于盎格鲁撒克逊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男爵”、其余四个都是“外来语”(法语、德语)。
说白了,西方国家的贵族头衔全部都是中国人“安上去的”——在法语以及英语中,权利最大的是“伯爵”而不是“公爵”;
西周和西方都是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这事不靠谱。
事情就怕较真,一较真真相就出来了,五级爵位制度实际上是一个模糊笼统的的概念。
这种认知错误和模糊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是中西方的翻译者对中西方历史上的爵位并不是非常熟悉,造成翻译上的失误;第二,还是翻译者为了图方便,翻译造成中西方历史上都曾经有五级爵位一样。
其实中国历史上西周的五级爵位概念并不完善,并非只有这五种爵位等级;而欧洲西方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爵位也是不尽相同,绝对不止是五级爵位,也不是所谓的“公侯伯子男”。
从根本上出现错误,传播起来自然也是错误的,属于以讹传讹。
西周周王朝分封诸侯为五级:公、侯、伯、子、男,世袭罔替,可以建立封国,其实这事是不完整的,诸侯国内部又在进行爵位分级,历史上有如下记载: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孟子.万章篇》)
这里十分明确周天子分封了五级爵位,可以建立封国;而封国的诸侯下面仍然可以分封爵位,但不能建立封国,有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五级。
其实孟子记载的也不完全,有的诸侯把士这一级别统称为一个级别的“士”;而楚国则在自己下面设置过执圭、执帛等爵位。楚国位于中原之外,楚国分封的爵位也与中原地区不同。
如此看来,西周的五级爵位制度是十分不全面的,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已。
此后历朝历代设置的爵位等级都比西周时期庞杂,级别也很多,譬如秦朝、两汉、曹魏的爵位有20级、西晋有18级等,到了明清时期的爵位分级更为庞杂,皇亲国戚、功臣的爵位也是分列的,级别更加多了。(秦国及秦朝的20级军功爵等级待遇图,除此之外,还有良田、美宅、附属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