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人的诗词和现代的歌词有何区别?昔日万人空巷,今朝门厅冷落,传承百年的昆曲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古人的诗词和现代的歌词有何区别?古人是以文言文为基础教育出来的。从小到大耳闻目染,都是他...
- 古人的诗词和现代的歌词有何区别?
- 昔日万人空巷,今朝门厅冷落,传承百年的昆曲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古人是以文言文为基础教育出来的。从小到大耳闻目染,都是他们古时候的语言文字,而现代人多是学习和使用白话文,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还要学习和接收泊来文学和知识,所有这一切新时代的耳闻目染,又养成了新一代文化人的作品,当然现代诗歌不同于古诗了,即便有些专门研究古文者,其作品与古诗文也存诸多不同处。诗文出自于心意,新人习古,怎么也不是原装的古。这不是坏事,这是进步!
我们不可能为了越古越好去用半截舌头学原始人的语言去,现代通俗易懂的诗歌也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进步。
但是,为发掘古人智慧,传统国学也不应放弃,温故而知新,新旧并举才是最明智的。分科而学,就是科学,研古的,习今的,各有分工,这就“科学”啦!😄😄😄
谢邀!
谈诗词我们更多得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诗起源于西周,词源于唐而盛于宋,两者与元曲一起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三座高峰。
古人的诗歌有《诗经》、楚辞、汉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一些诗人的古诗。诗歌是为抒情言事而作,有一部分 记录了诗人的情感、生活、***和历史,作为生平故事和史料流传下来,有一部分会做为音乐传唱。古代称配乐传唱 的为歌,不配乐传唱的为诗,但两者均合称为诗歌。
古诗中每句文字字数主要有四个字、五个字、七个字和多个字的种类,四个字称为四言诗,如《诗经》,五个字称为 五言诗,多个字的为杂言诗如楚辞《离骚》和汉乐府诗《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古诗中的四言、五言和七言通常 都讲究声韵美,如《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苍”与“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手”与“ 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衿”与“心”都是声韵一致而美。后来到了唐诗和宋词再加上讲究格律,就是“ 平仄”关系,还有律诗的对仗,使诗歌韵律美和艺术性达到最高的造诣。
古代的诗词更多的是文字的凝练,字字句句意蕴深厚,短小精致,如唐朝诗歌《阳关三叠》,琴谱以王维《送元二使 安西》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歌词,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是一首送别之曲。
现代的歌词,都是白话文,简单通俗易懂,无须讲究什么文字的格律,但会存有些音韵美,如梁静茹的《宁静的夏 天》,歌词“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面有些思念...”中的“天”“点”“念”等,如王菲《匆匆那年》 ,歌词“匆匆那年,我们究竟说了几遍再见,之后再拖延,可惜谁有没有爱过,不是一场七情上面的雄辩。匆匆那年 ,我们一时匆忙撂下,难以承受的诺言,只有等别人兑现...”的“年”“见”“言”“变”“现”等音韵美。
总之,现代歌词通俗化,白话文诗歌,不用讲究格律,古代的诗歌均是文言高度概括,讲究声韵格律。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了。
古词是古人用文言文按照诗词的格律词牌写出来的,讲究意境平仄对仗韵律等等,很少有平铺直序的大白话。歌词则是谱上曲子演唱的。特别是当下的流行歌曲歌词,纯粹大白话,还加上时尚词浯。也有一些古风歌加入了文言元素,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刘珂矣的“风筝误”等。一般是词作家写出歌词,再由曲作家谱上曲子。如果有不合的地方,可修改歌词,也可修改曲谱。有些歌词第一段和第二段字数不符,就在曲谱上改动。也有是作曲家写好了曲谱,再由词作家填词的。总之,比较自由,在不破坏主题思想和音乐旋律的情况下,可以做适当的修改。古代的诗词也是用来唱的,但诗的字数一定没什么问题,词就必须按词牌填写了。词牌名其实就是曲谱名,按这个词牌填的词就只能套到这个曲谱里唱,因此词的字数句数都是不能变动的。
现代的歌赋以古代诗的区别是,
我们纵情歌唱伟大的祖国!我们歌颂敬爱***!重新走向繁荣富强,走向伟大的新时代!
现在颂扬领袖,宏扬时代和社会,是用简接流畅的语言,俗称白话。
以前攵人墨客和有名望的人士,攵凭攵化素质相当高的人,语言精练,出自精华,正所谓语言练达既攵章。用各式各样的诗来表达作者,触景生情,诗兴***,赋情,赋景较多,抨击社会,颂扬皇帝较少。
这就是今歌跟古诗赋的区别。
大家好,我是老孟。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的是,不管是古诗和现代诗,都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情感和意境的,是有着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来体现社会生活情感的文学体裁。
古诗和现代诗最本质的区别便在于形式上的不同。
古诗遵循的是格律,五言、七言、绝句、律诗、乐府,词牌等等,对于平仄、韵脚、字数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古诗要求押韵,使得音调和谐优美,这样吟咏起来感情才能丰富
。
现代诗起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展起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现代诗歌也被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努力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响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推誉黄遵宪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五四”***之后,这种形式上***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的现代诗体裁被广泛的文人爱好者所应用。
现代诗也分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现代格律诗又称为“新格律诗”,是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新月诗派在二十年代所提倡的一种诗歌。“新格律诗”遵循了古诗的对仗和句式排列,代表作有闻一多的《死水》
自由诗从旧式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体式、音节、语言方面力求解放,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显示出新的特色,郭沫若的《女神》是代表作之一。
昔日万人空巷,今朝门厅冷落,传承百年的昆曲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一管竹笛缓缓吹出悠悠音韵,轻轻托起婉丽的歌喉,吐出最美、最抒情、最有意境的汉字,伴随曼妙的水袖、身段从天而降,穿林渡水而来,让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这就是昆曲。
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东方神韵,穿越六百年时光,迷倒了无数人。这是个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有钱有闲阶级的诞生,发展出了高档次的审美趣味,了解人生,且懂得享受人生的贵族、士大夫们才会有如此杰作,精致典雅,无与伦比。
然而,忽然间,这载歌载舞的美妙音韵,似乎像碰到了金属钢板,消解于隆隆的机器声、枪炮声。这是怎么回事?工业文明的到来,无论中外,都对古典文明古典文化造成巨大创伤。
诚然,物欲的追求,包括对财富的追逐,对交通、通讯、生活方方面面的便利舒适的不断升级,无可厚非。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人是非常容易迷失在这手段里,而忘了生活的真谛的。忙碌、紧张、快节奏,浮躁、疲劳、爱攀比,这一层层重压,使人无瑕冷静无瑕思考,几乎成了一个机器人。迷途的羔羊啊。感觉日趋迟钝,情感渐渐淡漠,人体艺术还原为春宫画,什么浪漫、情调多半还原为原始本能。快餐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下,闲情逸致还剩几许?按照否定之否定的原理,为生存而奋斗的原始人是粗糙的,因为物质的贫乏,而今,我们我们又到了贫乏期,不过此贫乏非彼贫乏,这个贫乏的参照物要高的多,所以这是一种相对贫乏。相信,人总归会还原为人。昆曲一类的艺术先放在博物馆里,好好保存,人们会重新喜欢的。出国演出,老外大感兴趣就是明证,艺术无国界,越是地方的,也越是世界的。这个现象也说明,发达国家貌似第二个贫乏期已经快要过去了,衣食住行无忧,又重新找回自己了。
让我们的灵性早日回到我们身上吧,静下来,慢下来,一杯清茶,一把折扇,双目微闭,细细的听,慢慢的看,认[_a***_]品。品戏,品人生,也品自己。这才叫活着。
我不知道听没听过昆曲,但我好像听过苏州评弹,满怀期待地准备接受下洗礼,结果除了陶醉于表情跟曲调,一句台词也听不懂,于是我想到了京剧,想到了秦腔,想到了越剧……
时代变了,我们的昆曲没变,还是与时不俱进的那些曲目,你让大家伙咋听?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就像一种时尚流行过去必将是另一种时尚会应运而生一样,这个世界是瞬息万变的世界,不以任何一个人的意志而不改变或改变。
所以,大可不必纠结,大可不必惆怅,推陈出新,是世界真实而永恒的模样。
2019.7.4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进行一个认真的回答。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被称为“昆剧”,她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誉为是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十四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起独领中国剧坛近四百年。昆曲柔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而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我们介绍了昆曲的发源和特点之后,再简单说说昆曲与京剧的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昆曲演唱用笛子伴奏,京剧用京胡;(二)昆曲唱牌子,京剧只有某些借鉴昆曲的戏才唱,大部分不唱牌子;(三)昆曲的念白大部分为苏白,北昆等北方剧团用京白较多,京剧念白分京白和韵白。二者之间从一般民众来看,京剧是国粹是国剧,而从学术与美学的角度看,昆曲才是最能代表中国戏曲美学品味的国剧。昆曲是国学,而京剧仅仅是一种戏曲,如要称之为国学,则是不合适。严格意义上说,京剧是大众文化是广场文化,而昆曲是贵族文化是宫廷文化。那么为什么会“昔日万人空巷,今朝门厅冷落”?我想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首先,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巅峰和衰落的阶段,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昆曲以及京剧也是如此,昆曲已有近六百年历史,京剧的形成也有二百余年,已经经历了巅峰、辉煌阶段,如果没有再进一步的发展、创新,也只能逐步走向衰落和消亡,这是自然规律和必然结果,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惊慌失措或者大惊小怪。其次,昆曲及京剧都不能陶醉在以往的辉煌之中。昆曲虽然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中国韵文学和中国戏曲文学的高峰,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被束缚了手脚,缺少了发展与创新。在当今的社会里,发展迅速、节奏很快,昆曲以及京剧已明显跟不上了发展、无法博得大众的喜爱,更是有那么一些“贵族”和“老爷”们死捧着京剧、昆曲是国粹是高雅艺术,而把“她养起来,不让其经风雨”,这更加速了其走向衰落和消亡。
最后,我认为还是应该强调一下: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音乐戏曲宝库里珍贵财产,我们有责任保护和弘扬。但昆曲以及京剧的存亡最终还是要靠其自身的改革创新,来恢复青春再创辉煌。我想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如果没有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都只能走向衰落和灭亡。
昆曲衰落依本人一孔之见认为原因在于:一、昆曲的原创力每况愈下,昆曲自身的创作力没有与时俱进,创作后劲不足,总是“吃老本”。《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翻来覆去,老戏老演,总是没有新出的佳作。二、观赏和审美倾向与社会大众相差甚远,昆曲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严格程式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功能,离当代人审美需求愈来愈远。三、演剧形态的固化和演出内容的模式化,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如昆曲总以演绎才子佳人和帝妃宫恋为主,这种固化演出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编剧、度曲、表演、创作人才严重失衡。
这问题令人伤感,六百年昆曲,果真到了这步田地了么?
”门庭冷落”,我手头没有数据来支撑这个说法,不太信,也没法不信。
我感觉或是”文化逐渐快餐化趋势”,导致了目前这么个窘境,有些惆怅和焦急。
昆曲是“京剧之母”,”百戏之师”,它的婉转悠扬之旋律,醉倒了古今中外无数的痴迷者,包括本人。
最喜欢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有时间有机会就去剧场欣赏,没时间没机会俺就在电脑上备几个本子看: 一是张继青主演的“电影本”,二是白先勇导演的“青春本”。
上月某日开车带一家人跑去省城,打算看“戏码头”组织的上海昆曲班子”头牌“蔡正仁率团过来的演出《牡丹亭》。
结果因剧院拒绝6岁以下儿童进场,我们放弃购票。这个“政策”“让他们少了”一车的观众”,呵呵。这边厢一大撂票没卖出去,那边厢还在四平八稳地守死规矩。
一一倒不是反对剧院的规定,我是意在言外,戏剧的推广、普及,就没有其他渠道了么,想看的看不到,看得到的不想看,成了死局。
另外,昆曲的一个词转(唱)三分钟下不了地的节奏,让今天吃惯了“快餐”,坐惯了“快车”的人们,怎么接受得了,这也是个问题,到底是削足适履呢,还是怎么弄,应该有人来考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典舞风筝误简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典舞风筝误简谱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