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骨版《红楼梦》火了,该为儿童“成人化”叫好吗?
刨除小戏骨版《红楼梦》不提,单提儿童“成人化”,这现象不仅不可喜,而且很可悲!
我不明白孩子版的《红楼梦》是怎么火起来的。我看了剧照,怎么看怎么别扭。小戏骨脸上浓妆艳抹,扭扭捏捏,全是做作没有一丝一毫的自然的童真,难道说大宅门里面王宫贵胄的孩子真的都这么早熟?
如果孩子不是孩子而是成人,那么成人又是什么呢?是不死的妖精?还是说成人都太***太幼稚,比孩子年长的那些岁月都虚度了?
人为什么出生之时是一张白纸而不是已经装好各种知识和既定程式呢?
是因为人生的意义就是经历,就是感悟和体验。是因为人生就是要人经历不同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需要达成的目标和必须领悟到的体验,两者必须一致,一旦错位,后果不堪设想。
我赞同王扶林导演坚持让成人来演《红楼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真的找一群孩子来浓妆艳抹,狗尾续貂拔苗助长的COPY87版经典《红楼梦》。
文学和艺术不需要那么死抠字眼,那么死板的写实!
刚知道,一群孩子竟然翻演了红楼梦时,心里是吃惊的,他们之前翻演的《白蛇传》、《三国》,个人认为不错,只是总觉得他们像小时候偷穿妈妈衣服,和小伙伴们玩过家家的我们。虽然演技很好,可是总是出戏。
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小小年级演技确实不错,甚至可以说超越了太多所谓的明星偶像。
只是,我会想,他们这么小的年级,每天拍戏是否有按时上课、是否有时间足够休息、是否有时间好好玩耍。
而且,他们小小年级接触这样的剧,这样的角色,他们是否会被影响,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呢?
小戏骨版《红楼梦》走红,网友称小演员们的表演是对87版红楼的神还原。可这些小大人在荧幕前的表现,总让我感觉怪怪的。
以小演员为主打的***作品车载斗量,但我所爱的,多是能体现孩子童真的那一类。拍电影和电视剧,难免有夸张成分,但好的作品,能让这种夸张不脱离孩子的年纪。比如我最喜欢的老电影《小鬼当街》,让一个一岁的宝宝与三个笨贼“较量”,宝宝爬遍全城,进过百货商场、横穿过马路、进过动物园、上过修建中的摩天大楼,可算是上天入地,却毫发无伤,三个笨贼则受尽折磨。从理论上来说,这当然不可能发生,但导演巧妙构筑剧情,让细节说话,反倒令观众认为一切都顺理成章,然后全无冷场地狂笑一百分钟。
《小鬼当家》系列也一样,在理论上,它显然是孩子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戏剧性的夸张却始终聚拢在童真的范畴内,能让观众觉得剧情的演进理所当然。
可是,我们的***剧呢?早年的就不用说了,以塑造高大全英雄人物的方式打造一个孩子,以至于主人公虽然才十几岁,说起话来却像老干部。后来有些学生主题的***剧,偶有几个问题学生,看着令人亲切,但总少不了高大全的成熟班干部,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最终将问题学生感化,一起变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说到底,我们很少将孩子真的当成孩子,反倒认为超出年纪的“成熟”是好事。
小戏骨版《红楼梦》,即使演技再好,跟大人版的再相似,在我眼里也不过是那些山寨走秀的翻版。这些有板有眼的小演员,跟浓妆艳抹搔首弄姿走台步的小模特有本质区别吗?没有。
老实说,小戏骨版《红楼梦》我没看过,但是原著《红楼梦》却完整的看了下来,老版红楼也略有涉及,一片好评也有所耳闻,但今天就小戏骨版《红楼梦》的“成人化”倾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的确,小朋友版的红楼颜值爆表,个个神气自若原著人物只看图片就能知道将来一定是个美人儿胚子,再看看微博上的一票评论,都是在说这些小朋友的演技也一直在线简直就是对原著中人物的神还原,宝玉、黛玉、宝钗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花浓绿柳,此间少年,红粉铺面,即使这么小的年纪,也美的不可方物。
但是平心而论,这样的红楼,作为一名非专业的吃瓜群众,或者是专业的红学研究者,难道你们不会看着看着就出戏吗?反正我是会的,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会由对剧情的关注转向对演员也就是这些小朋友本身的关注因此会感到跳戏,因为看过红楼并且喜欢她的人早已将情节曲折了然于心,后面会发生什么刘姥姥会不会去大观园宝玉和宝钗的命运如何黛玉葬花贾林史薛四大家族的没落早在原著的阅读中在我们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剧情发展与否这时已经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相反,这些小朋友的表现才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
当今社会生活条件优越小孩子们基因倍儿棒长得好看已经成为大家都一致认可的事实,小朋友们在享受着十几年前的我们享受不到的优厚的物质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在承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儿童所没有见过也无法承受的压力。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冠上了太多的要求与光环,大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要能言善辩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于是小朋友们不管自己喜不喜欢都要去学礼仪 上钢琴课 学芭蕾舞,以此来作为自己的一技之长,社会层面和家长层面对孩子们附加了太多的期望值,于是这些年纪尚小的孩子身上背负了愈来愈多的压力和负担,于是他们的心智逐渐成熟,他们要考虑的更多,承担的更多,在无意识中原本属于他们这个年纪应有的天真和快乐被无形中剥夺,他们也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成人化”。
对于这部片子来讲,儿童的成人化倾向表现的尤为明显。红楼中人物的一举一动、神情举止、对白波澜曲折,都是需要去认真揣摩和体会的,需要将自身真正代入到人物形象中去,真正将物我融为一体,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演员即使离开了剧本仍然沉浸其中久久无法自拔的原因所在,而如今角色的选择都集中在小孩子身上,她们只知道要把这件事情做好要演好却并不知道红楼的精神内涵所在,因此爆火也只是流于一时,终有一天将会被时间的洪流埋没。
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在什么年纪做什么事,世间万物都是有自身的运行规律的,如果非要人为强加改变,结果只能是反其道而行之,与内涵丰厚意蕴深长的文学作品相比,只能是沧海一粟,牺牲的还是孩子罢了。
共勉。
小戏骨版《红楼梦》开播,我追着看,从第一集林黛玉初进贾府就看哭了,小演员们感情戏拿捏的好准。黛玉、宝玉、宝钗之间的情愫也表现得十分到位。这是朦胧含蓄的爱情,小演员们懂吗?这么小去表现“成年人”之间的爱情戏,对小演员本身来说好吗?我觉得是大人们想多了。
首先,戏剧不同于真实的生活。演戏演戏,本身就是一种模仿,要分得清戏剧与现实。孩子的模仿力本来就很强,眉眼来去,可以是在导演的指导下进行,未必就非要体验“成年人”的爱情。我们且不说小演员们的年龄,本来就和《红楼梦》中的人物相差不大,即便是跨年龄段的演绎,也是一种艺术表现而已,未必就会对演员的心理产生示范作用。比如,演一个***犯,难道就会去***?再者,戏剧或者电影,是通过不同的画面切换来达到讲故事的目的。我们看到的眉眼来去,是剪辑师的功劳,真正演出时,演员的心思全集中在“怎么完成任务”上,未必就因此体验了“成年人”的爱情。
其次,如果有人觉得小戏骨表演爱情太逼真,会令恋童癖们疯狂,找到他们畸形心理的投射对象,对小演员意淫,这相当于把小羔羊推到了狼口,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方向。恋童癖们即使不看小演员演爱情,他们也会通过其他的方式产生联想,这是他们的思维定式,是他们的问题所在,不能因此就不让小演员们登上舞台吧?即便没有小演员,生活中还有非常多可爱的儿童,不能因为他们有可能被恋童癖们看到就把孩子们都关起来吧?犯错的是恋童癖,需要控制的是恋童癖,而不是无过错的儿童。
最后,儿童们如果心智成熟了,他们就会对他们理解的部分感兴趣,你是阻挡不了的。比如有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就会模仿大人谈恋爱一样去拥抱、接吻,这是他们对于生活[_a***_]的好奇与探索,发生在智力相当、体力相当的小朋友之间,就好像游戏一样,如果没有单方面的强迫,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如果一方是成人一方是儿童,***用威胁、有道的方式让儿童去做不情愿的事,那些才会造成伤害。小戏骨模仿大人眉来眼去,发生在同龄人之间,有职业人士现场指导,这就是一种游戏,不会对儿童心理造成伤害。如果要探讨伤害,那就是儿童职业化会给儿童带来什么?每个童星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