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对少儿的教育是不是值得学习?
日本对少儿教育有很多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法则,这些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他们提倡日本中小学生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负责,***的女儿上学也要自己拿书包,在校午餐要轮流值日分发食物、打扫餐桌和餐厅卫生,严重符合中国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传统名言。
日本中小学学校教育重视运动,崇尚力量!很好的利用了六岁到十二岁儿童努力想要朋友、同学之间的任何竞争中胜出的心理,你追我赶、在跳绳、花样滑冰等项目日本中小学生创造了很多打破世界纪录的体育成绩。
日本体育课上不止简单进行各种运动,也教学生运动经验和理论知识、如何避免运动损伤身体、受伤后的专业处理流程等。
日本教育也特别重视团体合作意识,日本中小学生在校都有领导和管理班级,为班级服务的机会,每个孩子都异常珍惜自己的这个奉献职责。各种兴趣小组也让每个人都有更多机会了解同学、向同学互相学习的机会。
美术音乐在学校的培养很到位,几乎全部的孩子都能在这些艺术学科中成功发展出自己擅长的兴趣技能。
对儿童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教育观、儿童观。简单的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践行,都要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体特质,并且结合生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来考量。
同样,评价一种教育方式,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基于什么教育理念、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个体差异等等。
否则,我们就会经常遇到"南桔北柑"的现象:或者,觉得挺好的方式却无法坚持下去;或者别人家孩子挺管用而自己家孩子无效……
总之,教育需要因人而异、对症施教,教育者自身成长,远比选择某种方式作用在孩子身上更重要。。
谢谢邀请
教育是每个国家的国之根本,无论是日本还是其他国家的教育,都是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的。
就日本对少儿的教育,我最近在从事少儿足球的教育,也多次和日本的少儿足球教育机构沟通教流,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也有很多地方不符合我们的孩子身心发展和我们现阶段少儿教育的情况。
个人把我们现在的少儿教育分成几个阶段,3岁以前属于幼儿,4-6岁学前阶段,7-9岁低年级阶段可以算是少儿阶段。目前我们幼儿园的教育方面提倡孩子释放天性,引导孩子多方面思维开发,孩子也能多方面成长,而且现在国内的各种兴趣班也比较丰富,孩子都会有多门课的体验,与日本这个阶段孩子的教育有些不一样。
个人感觉日本对7-8岁孩子的教育非常注重细节,对孩子的基本功要求比较细致,再就是对孩子的各项学习的流程和仪式也注重,这些方面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上小学,要求对孩子的自律和各方面基本知识加强学习,需要从幼儿阶段释放天性多方面兴趣培养提升起来。这方面可以多借鉴一下日本这个阶段的教育。
很多国家都有很好的教育,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好的传统教育方式。
我认为:
好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值得我们普通父母学习,还要看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
当然好的教育体制值得当权者学习。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特别火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就是讲述6个国家的童年教育中做得最好的部分。
我最羡慕芬兰的教育。
芬兰小学三四年级都没有考试,不崇尚竞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优秀的个体,他们教育的目的,是挖掘每个人的潜能。
京剧的振兴与传承,究竟应该依靠谁?
有高峰就有低谷,京剧在中国有200年左右的兴旺史,是最大戏的种之一,多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设立京剧大戏院,知名演员层出不穷,票友无计于数,是最鼎盛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九十年代后京剧也渐行渐远,京剧院沒了,演员或改行,或退休,已经面临着自消自灭的尴尬镜地。
从前舞台上公演成套的大型古装京剧已经看不到了,如今的京剧片断只能在电视台,手机里还能看到一些“名角”的折子戏在坚守阵地,但“星星之火”却难于“燎原”。
现在的京剧已经成了一些老年人喜欢的戏种,而年轻人根本就不喜欢𠵱𠵱呀呀听不懂的京腔词调,使京剧几乎沒了市场,将来的京剧只能用艰难“生存求活”不被灭种就不错了……
我是个七十多的老人,爱京剧。但是听不懂,那些唱、念、都有字幕的我都看过了,因为能看明白。
一个大家都听不懂、看不明白的东西谁会感兴趣?大家都不感兴趣她怎么能振兴起来呢?!
京剧是中国[_a***_]最大的戏曲剧种,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影响范围遍及全国,在世界上(特别是华人圈)也有巨大的影响。京剧如果想要更好的振兴和传承,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京剧自徽班进京开始,已历经200余年的历史。这期间,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有着名震一时的京剧***,如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周信芳,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李少春等大家。虽然,京剧是一个群体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但无可厚非的是,正是这些名角挑起了京剧的大旗,引领了当时社会的主体戏曲潮流,让京剧繁荣了近200年而不衰。
在郭德纲出现之前的几十年,相声也像如今的京剧一样高居庙堂之上,很少走入到大众中间。那时候相声没落,相声要灭绝的呼声不比今天京剧要完的呼声低多少。如果没有郭德纲的出现,相信今天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传统相声为何物了,更别提能拎得清相声的辈分和传承谱系了。在一定程度上讲,是郭德纲挽救了相声,他居然成功的让90后、00后的年轻一代喜欢上了相声这个传统艺术形式。
而纵观目前的京剧行业,纵然也有很多国家一级演员,但演技差距很大,其评定标准也已由观众群体转变为行业机关,一级演员虽多如牛毛,但真正能挑大旗的,几乎没有。所以,要想传承和振兴京剧文化,亟需一个京剧之中梅兰芳、相声之中郭德纲一样的领军人物!
传统京剧有不少经典的曲目,比如《四郎探母》、《长坂坡》、《群英会》、《龙凤呈祥》、《挑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文昭关》、《四进士》、《野猪林》、《霸王别姬》等,都是历来传颂的名曲名段。但随着时代变迁,以及受众群体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变化。那么京剧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来适应观众的需求。比如解放后,《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龙江颂》《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等样板戏的创作,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它符合了那个***如火的观众精神需求。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需要创新一些符合新时代观众需求的高质量的新曲目呢?这是势在必行的。
国家现在已开始了多元化对戏曲的政策支持。下一步更要在京剧文化普及、艺术学校开办、传统艺术进校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让人民大众更理解和认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热爱包括京剧在内的各种传统曲艺;从儿童就要普及传统曲艺的兴趣学习,发现好的曲艺苗子,不断充实和发展京剧人才队伍。
京剧是个有文化传承的东西,京剧本身的戏词也好表演也好只是整个故事中很小的一部分,你得多了解文化背景才能看懂京剧。比如《空城计》:你得有文化常识,知道“羽扇纶巾”是什么东西,姜尚是谁等等;你得看过《三国》、听过评书等其他曲艺,知道其中的各种故事;你得参与生活,知道“聪明人”的言谈举止是什么样子的,故弄什么玄虚,又会露出那些破绽等等;你得有见识,最好参拜过***之类得地方,见过诸葛亮得塑像、画像;你得有耳力,听过其他曲艺以及音乐中的吐字行腔技巧。等等这些综合起来,才能理解京剧艺术的魅力。
现在这些文化背景都在消亡中,你指望京剧独自传承下去么?
个人认为,京剧的振兴与传承,只能靠市场。
想当年京剧为什么兴起?是因为市场需求,后来为什么没落,也是因为市场需求,将来如果还想振兴,只能想办法去满足市场需求。
相声为什么现在又火了?因为郭德纲满足了市场需求,老百姓喜欢什么才是最关键的。相声如此,京剧也是如此。
一个剧种,你天天说它是国粹,天天说它好,可就是没有人喜欢看,这样的国粹,也没有传承的必要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很多东西自然消亡了,因为它没有生命力,如果京剧 也没有生命力了,倒不如让它自然消亡,如果还想传承、还想振兴,就必须给它生命力,什么是生命力呢?就是市场需求,只有市场真的需要它了,它才有生命力?
怎么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呢?就是好好研究老百姓喜欢什么?不要天天的墨守成规,要创新,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的觉得自己是权威,没有人认可的权威就是空中楼阁,还是要放下身段去认真的迎合观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