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有哪些古代修建的水利工程?
宁夏拥有许多古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其中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包括:
1. 引黄古灌区:位于宁夏***自治区,创始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的引黄灌区。这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项目,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2. 唐徕渠:唐代修建的引黄灌区,位于银川平原。至今仍在使用,为宁夏地区的农田灌溉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3. 汉延渠:位于银川平原,始于北宋前期。该渠道为农田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源,降低了旱涝灾害的风险。
4. 艾山渠: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薄骨律镇将刁雍在旧渠口下游,利用河中沙洲筑坝,并开渠四十里,下合旧渠,灌田四万余顷。这是古代宁夏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
5. 大清渠: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开凿,灌溉唐徕、汉延二渠之间高地。这项工程为宁夏地区的农田灌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6. 七级渠、特进渠等:这些渠道都位于唐代宁夏引黄灌区,为当时的农田灌溉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这些古代水利工程在宁夏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田灌溉、防治水患、保障民生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艾山渠(北魏后称薄骨律渠,疑似吴忠-秦渠);汉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禄渠、尚书渠、七级渠、特进渠;唐徕渠、汉延渠;李王渠(大约是艾山渠的重建);铁渠、新渠、红花渠、良田渠、满答喇渠(都是唐徕渠支渠)、石空渠、白渠、枣园渠、中渠、夹河渠 (以上在今卫)、羚羊角渠、通济渠、七星渠、贴渠、羚羊店渠、柳青渠、胜水渠(以上在今中宁);大清渠;惠农渠、昌润渠等。 详细说明: 在今宁夏***自治区,创始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的引黄灌区。当年曾实行大屯田,“皆引河及川谷(水)以溉田”。东汉 也在这一带发展水利屯田。大型灌区的兴建《魏书.刁雍传》载:在富平(今吴忠县西南)西南三十里有艾山,旧渠自山南引水,灌溉河西农田。 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薄骨律镇将刁雍在旧渠口下游,利用河中沙洲筑坝,并开渠四十里,下合旧渠,灌田四万余顷,史称艾山渠。《水经注》记载,黄河自青铜峡以下还可东分水,灌溉农田。唐代宁夏引黄灌区有薄骨律渠、汉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 禄渠、尚书渠、七级渠、特进渠等。北宋前期宁夏一度为西夏***所在地。《宋史.夏国传》载:今银川、灵武一带有唐徕渠、汉延渠,无旱涝之忧。1032年至1048年还曾修建长三百里的李王渠,大约是艾山渠的重建。元代至元元年(1264)郭守敬曾修复宁夏灌区。明清以来灌区的发展明代除利用旧渠外,有铁渠、新渠、红花渠、良田渠、满答喇渠(都是唐徕渠支渠)、石空渠、白渠、枣园渠、中渠、夹河渠 (以上在今卫)、羚羊角渠、通济渠、七星渠、贴渠、羚羊店渠、柳青渠、胜水渠(以上在今中宁)等渠名出现。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开大清渠,灌溉唐徕、汉延二渠之间高地。 雍正四年(1726)开惠农渠,取水口在汉延渠口下游,灌溉汉延渠以东地区。同年又开昌润渠,灌溉惠农渠以东至黄河间的滩地。以上三渠和唐徕渠、汉延渠合称河西五大渠。民国年间,宁夏灌 区分为河东区、河西区和青铜峡上游的中卫、中宁区。据1936年资料,共有支渠近三千条,干渠总长二千六百多里,共灌田一万八千顷左右。1958年开始兴建青铜峡水利枢纽,60年代中期建成后,宁夏灌区又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