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古人推崇孝道,讲究“养儿防老”,如果养大的孩子不孝顺的话,古人会怎么做?你怎么看?
从古到今,不管古代现代,“养儿防老"是社会主流观念。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父母长辈呕心沥血,精心养育,不仅要辛苦劳动,为孩子保证生长过程中的物质需要,有多少贫穷卑微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风里雨里,背井离乡去打工,还有的父母为了孩子有个体面生活,干最苦最累的活,吃饭时吃两个馍馍,喝点水就继续干活。这是贫穷人家的生活写照,可是有多少子女长大理解父母呢,有的孩子,长大了,娶妻生子了,或嫁人了,根本无暇顾及年迈的父母,好的让他的孩子吃了,过节把孩子带出去见世面,开眼界。更有那父母好不容易供孩子上大学,毕业了,奔向大城市,或远嫁,根本不问父母的死活,孩子在哪,父母的心在哪,可那不孝子还嫌父母贫穷未给他们在大城市买房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对父母的付出认为理所当然,甚至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古有百善孝为先,可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有的甚至打着要照顾父母的旗号,住几天,把老人的积蓄骗到手后就远走高飞。年迈的父母恢心,失望,孤独,思念,无耐甚至绝望,可是谁愿意面对儿女的不孝,拿起法律,为自己讨公道呢。我们社会,各地都应成立养老督促机构,督促年轻人孝敬长辈,老年人也应抱团养老,两个人太孤单,应该三五个人一块养老,互帮…多参加***活动。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叫《皇权不下县》,其中提到在古代中国公权力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十分有限,维持地方的恰恰是私权利。如果古代孩子不孝顺,惊动官府的可能性很小,出面管理的往往是下面几个
首先,族权。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聚族而居的。因此,就形成了独特的家族管理模式。如果有家族人员不孝,就被视为违反了族规,会受到族规的惩罚,严重了甚至会被赶出家族。甚至一些比较大的家族,会在族产中划出一部分用来给族中老弱补助。
其次,乡绅。在古代中国有着一定经济实力,或者有着功名,甚至武艺高强的人,都有可能在地方上拥有一定的威望。一般的邻里***,家长里短的事情根本不会闹到县衙。一般他们会出面或者充作中人调解,或者扮演公权处理。一般这些人也乐于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会积累自己的声望。
最后,官府。在古代,县要比我们今天的县小得多,但县官读的都是四书五经,并不精通律法。虽然明面上是县太爷在处理这些事情,实际上师爷等人的功劳是最多的。一般儿子不孝这种家庭琐事,闹到县衙的也不多。经常会听到民间传说,某某县海清河晏,三年不闻诉讼。
古人推崇孝道,在过去是没有***方面对于老人家方便的政策方面的保护,所以对于很多为了养育后代都是为了防止在一定的年纪没有人照顾,尽孝道,所以很多都是用道德来***,因为在旧社会道德是非常重,这是内在自我的,
答:古人有请求娘舅报官的说法。
孝顺:不光是尽孝、赡养和照顾。古时候更重要讲究一个顺字,意思就是,说话和做事情都要顺着爹娘(如果爹娘有错,三字经里有解)。
古人要有不孝者,父母不能拉去见官,除非娘舅亲临。如果非要问,没有娘舅或者见了官也无用怎么办?除此之外还真的是没有其他办法!!
古往今来都没有办法!只有在其小的时侯正确引导教育吧,不要担心孩子吃亏、受气而给孩子一些“自私自利”的教育,否则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