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怎么导入新课?
所谓概念课的导入,是指在正式讲授新知识前的开场白。
一堂好课,首先要有好的开端,新课的导人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怎样导入新课,我认为应该是:原则上求“趣”,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巧”,方式上求“活”,语言上求“精”。请问数九哥的教学目标怎么写呢?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
教学目标:启发幼儿动脑筋,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理解儿歌的内容,了解数九歌的来历,能够阅读、朗诵儿歌。数九是从冬至开始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做好课堂设计?
小学语文的课堂主要包括两个主题:
一是识字
因此我们语文课堂设计需要围绕这两点,整个小学阶段的选择也是按照这个原则安排的。识字贯穿始终,美的发现不同阶段发现美的层次不一样,所以呢不同阶段课堂设计不一样,下面讲讲培养学生发现自然美。
1-3年级,要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主要以看到的、听到的为主。比如《静夜思》的课堂设计,首先设置问题,把学生引入课堂,可以设置情景对话:
学生:好!
老师:你们看见过月亮吗?
学生:看过。
编首语:在教学中,教师要想知道学生学得怎样,就必须让学生把自己的所知所获表现出来,其中最常用的做法就是通过练习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说,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然而,练习的效果如果常常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学生在经过紧张学习,到练习阶段,大多感到精疲力尽,一般性的练习已经很难唤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是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更是让学生厌倦甚至厌恶。
所以,我们必须提高练习对学生的吸引力,特别是课堂练习的设计。
例如,把对联“花甲一周,尚余半百岁月;古稀双度,尤欠三十春秋”用作数学练习:上联为60+50=110;下联为70×2-30=110。这样的练习,学生既增长了语文能力,又增加了数学能力。
又如把古诗“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名”用作数学练习,“一百只鸟”在哪里呢?把诗中出现的数字写成一行,然后在这些数字之间加上适当的符号,就会发现:1+1+3×4+5×6+7×8=100。这样的练习,通过语数结合,是否别有一番情趣?
大家在网上曾经有这样的一段吐槽――
其中,与作业有关的占了主要篇幅。由此可见,学生的作业之痛有多深。所以,教师在课堂的作业设计尽可能地连续和有效。
例如,教学语文《渔歌子》一课后,有一位教师***用了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改写这首诗”的练习方式让学生连续学习。有的学生改成了一篇小散文,有的学生以作者口吻进行自述,还有学生改成了一首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斜风细雨一钓钩,心醉山水不愿归。”
语文教材后面的学习提示,常常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抄写词语”以及一些理解课文的问答题。数学有应用题,其实,语文也可以有“应用题”。例如学习了《学会合作》后,一语文教师设计了如下应用题:
1,用课文中的生词写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用上的生词尽可能越多越好。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重要的,也是要花费很多功夫的。要想设计好一堂好课,我们应该从“研读文本、研究学生、设计课堂活动”这三个方面去考虑。如何做好课堂设计,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在这里,我就课前“研读文本”这个环节,跟大家进行分享:
研读文本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每天都要做的事,也是我们上课前的必修功课。
什么是文本?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一个篇章。文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文本”: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 狭义“文本”: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作品”。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它至少负载着三重内涵:①创作的时候,文本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②在面世以后,文本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赋有社会意义;③在编入教材以后,文本就打上了编者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蕴涵着编者的选择标准和价值追求。
所以,我们研读文本要边读边思考:
①从文体的特征上读,思考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②从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去读,思考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③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上去读,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
④从语言手法上去读,思考怎么写出来的文章?
⑤从编者的意图和单元目标上去读,思考为什么要放在这个位置?
⑥从教学的价值去读,思考当下为什么教这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