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到二年级之后很多所谓的兴趣班都放弃了?
兴趣班本来就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也就是孩子有兴趣才会上这个班,而好多报了兴趣班的,其实未必是孩子想报,或者孩子有兴趣想学,只是家长看着想学就给报了,也就是孩子在没上学之前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
孩子上学之后发现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上了二年级,孩子的学习任务会比以前更重了,相对来说孩子的时间就会少了,很多孩子有更多的接触了,原来发现自己曾经喜好的那一部分可能慢慢的转变了。
兴趣班少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1点就是孩子的兴趣是转移了,孩子以前接触的事物少,就那么一点点,等到上学之后,见识多了孩子的兴趣,不仅仅在那几个简单的游泳来绘画啦,美术以及舞蹈,跆拳道等。
第2点就是以前孩子的兴趣班并不是孩子真实的兴趣爱好,因为孩子小家长给孩子报的兴趣班都是参考大众化的亲戚朋友的,给孩子报的一些个学习课外兴趣的班机,等孩子慢慢长大了,发现这些个也不是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上学之后接触的兴趣爱好更多了,他就会不愿意上自己不爱好的兴趣班了,还是家长强制给孩子的兴趣。
看到这个问题太有感触了。我从两方面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吧。
1⃣️ 为什么报兴趣班
先说说我家之前都报过什么班。
艺术类的:画画、街舞、书法;运动类的:足球、篮球、跆拳道、武术;语言类的:语言表演、英语;创意类:乐高。
因为我家是男孩子,所以运动类的报的比较多,这些都是在三岁以后三年级之前在学习的。
报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长的心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家娃一年级下学期了,上学期学了一个书法、键盘乐器、足球,外加一个英语。这学期因为足球的训练强度上来了,一个星期三次课,一次2个小时,本来就在考虑要不要把他的键盘乐器停掉(因为孩子不愿意练,只喜欢上课,想想一年级都这样,三年级以后会更加鸡飞狗跳),就果断的退费了。现在兴趣班只剩足球跟书法,另外再加一个英语(一周两节课),已经一周6次课了,这我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我很佩服那些学了好多兴趣班的,可能也是跟我想给孩子空出来玩的时间有关吧。
我用自己家的亲身经历说一下吧!我家孩子现在五年级,小学之前学了古筝、画画、口才、书法,这里面只有口才坚持到四年级,其他的基本一二年级都放弃了,因为我觉得没什么大用。我觉得只有学习才是正道,其他的只能作为兴趣爱好,但是到了高年级没有那么多时间浪费,主科还忙不过来呢,现在已经开始为小升初做准备了。至于口才多学了两年是因为真的有用,在学校的活动中,学过口才的孩子真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人际交往中也是落落大方的,所以就坚持了一下,现在不学还是没有时间。我觉得小时候可以随心所欲的玩,多学几样没问题,到了高年级可以适当的减少了,但是有些学习成绩不太好,家长也可以考虑走特长生,也是多一种出路。
学前和低年级阶段”兴趣班热“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家长疯狂报班背后,其实是比别人更快的焦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可以理解,多多真的益善吗?家庭教育的时间还有吗?很多家长疯狂报班是出于孩子的选择吗?其实在过度消耗他们的好奇心。
王老师比较认同一种观点:兴趣班是培养孩子的半途而非,难道不是这样吗?
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兴趣班“,最后也演变成了比较功利的拿证书。
家庭教育投入不能忽视了孩子们的时间成本。
让孩子参加兴趣班,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促使孩子身心全面、协调地发展,仅此而已。家长要以平和心态对待,不要太功利化。
有一项运动爱好,有一项兴趣课余发展就够了,关键是孩子是否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坚持,把目标订得过高,过于理想化,比如企图通过参加培训将来成为这个“家”那个“家”,不但心态是不好的,谁在乎过孩子们的时间成本呢?
学前和小学一二年级,孩子的学业相对不重,课余时间充裕,本应陪伴孩子亲子阅读和游戏的时光都推给了各种兴趣班。低年级与其说兴趣,不如说是好奇心,这个阶段充满好奇,其实家长才是孩子兴趣的真正的导引者。
其实题主问题很简单,除了家长陪伴时间少,家庭教育的盲目投入外,随着年级升高,学业时间占比变大,课余时间压缩,时间成本变高了,很多兴趣班也许被辅导班替代,到了五年级,能够有一两个兴趣坚持下来真的就算很难得了。
应试教育下,兴趣班的导向其实也逐渐偏离兴趣本身的概念。同时家长教育理念也更趋于理性,这是必然。